西安交流團第四天行程

半坡博物館位于西安市東郊5 公裡,西臨河,南接半坡村。這個博物館是在原始公社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上建築的,1958 年開放,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走進大門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:圓形水他假山上有一位半坡少女塑像,她身著麻布衫裙,手提尖底瓶低頭汲水,再現了六千年前半坡人生活的一個場面。水池兩側綠樹成蔭,兩邊是陳列室。水池東邊不遠,就是保護半坡人居住遺址的大廳,大廳正門有郭沫若題寫的醒目大字:半坡遺址,面積約3000 平方米。大廳外東北為陶窯遺址。半坡博物館有房屋遺蹟45 座,家畜欄兩座,儲藏東西的窯穴200 餘處,燒制陶器的窯址6 座,成人墓葬174 座,小孩甕棺葬23 座,生活用具萬餘件,還有獸骨、果核、腐爛的谷子等。半坡村落的房屋分方、圓兩種,多為半地下式的。地上的房屋晚于半地下式的,以木料粘土為牆,茅草鋪頂,方形房屋復原後呈八字形兩面坡,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雛形。出土的石器有石斧、石鏟、石刀、石鋤、石杵和磨盤等,還有骨鏟、骨針等。從陶罐裡儲存的谷子和菜籽說明,半坡人很早已經從事農耕。漁獵工具多達644 件,其中有箭頭、魚鉤、魚叉、網墜等。家畜遺骨包括豬、狗及少量牛、馬、羊、雞。陶窯和今天的磚瓦窯基本一樣,燒制出的陶器的原料有細泥和粗砂。陶器主要有紅、黑、灰3 種顏色,形態各異,分別用于飲食、吸水、儲存。值得一提的是汲水用的尖底瓶,造型符合力學上重心的原理,打水很方便。陶器上繪有動人的圖紋,如跑鹿、魚紋、蛙紋,還有人面獸紋、魚鳥合紋。構思巧妙,富于想象力,不愧為珍貴的原始文化藝術。為了改變以往靜態陳列的單調,鼓勵遊客的參與和娛樂,1994 年6 月半坡露天氏族村開放,佔地33000 平方米的場地置有茅舍、“陶山”,化妝後的半坡人分別表演織布、射箭、摔跤、吹陶壎。遊客可以觀看和參與,從而吸引了更多的遊客

之後我們去到西安博物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