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把「普通話」說成「煲冬瓜」,那是受了粵語影響而說錯了。普通話說得不好,有時會鬧笑話;更嚴重的是引起誤會,帶來損失。看看這四則小故事,你曾犯過類似的發音錯誤嗎?你想知道別的國家的人學中文有哪些難點和趣事?請到「外國人學漢語」的「點擊劍館」和「笑語謎宮」。

普通話的「普通」不是普普通通,而是普遍通用的意思。普通話是漢民族的共同語,是中國人互相交流溝通的語言。 大約在14世紀,北方已形成一種共通的口語。這種口語後來被稱為官話。從金朝(1115─1234)開始,經歷元、明、清及民國初年,北京一直是首都,因此北京話在官話的發展中最有影響力。民國初年,政府就頒布國語(後稱普通話)的讀音以北京語音為準。1955年,中國政府召開了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」,經過各地代表的討論,大家一致同意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,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,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。